69看书网 » 修真小说 » 崇祯七年最新章节列表 » 一三七 交换 (2/2)

一三七 交换 (2/2)

文/竹下梨
崇祯七年 | 本章字数:1295.41万字 | | 崇祯七年txt下载 | 崇祯七年手机阅读
鱼鳞铁叶甲或是铁札甲,无论是对冷兵器还是热兵器。制造它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成本低廉,轻便且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,而且冬天穿着保暖,跟一件绵大衣也似。

纵观明朝二百余年,战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北方的,保暖也就成了不容忽视的因素。

而后金的棉甲,以至于之后的八旗制式棉甲,都是从大明朝抄过去的。不过他们也不傻,知道棉甲当不得太大事儿,因此许多甲兵都是把马甲当御寒的衣服穿,里面穿上两层棉甲,外面套上铁甲,如此一来,便是鸟铳也打不透,弓箭就更别说了。

明朝这边,将官们都是穿山文甲的,家丁们以及一些‘精’锐也是铁甲而非棉甲。

有些朝廷政策格外倾斜的军镇,比如说每年拿着占朝廷收入超过三成的军饷,领着大明朝所有军队中最丰厚的饷银,十几万也打不过建奴几千人的所谓‘辽镇‘精’兵’‘关宁‘精’锐’,士卒中也有一部分装备了铁甲。

这就是青布铁甲。

尽管是大明朝所有铁甲中最轻的一种,但是却也比一般棉甲好得多。不过其造价也要远远高于棉甲,因此想要普及起来,是非常困难的。要知道,这个年代的大明朝,千疮百孔,‘逼’得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才征收起来两千余万的赋税,九边的士卒能有一件儿胖袄就不错,就连棉甲都是稀罕物。

(在这里,许多书中都写的青布铁甲是四十斤八两一副,其实这是想当然的错误。根据明会典记载,青布铁甲用铁四十斤八两,造甲每副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。也就是说,耗用的上等铁料是四十斤八两,而这些铁料当然是不会全部使用上的,想想也就会明白,其中肯定会产生一些废渣废料之类的,因此造出来的甲胄是二十四到二十五斤重。但是明朝一斤是五百九十克,也就是说,青布铁甲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三十斤左右,十五公斤,也不算轻了。)

当日下午,董策等人随刘若宰离开弘赐堡。

……

冀北道辖下八座城堡,一参将一‘操’守六守备,除了镇河堡之外,其它的七座城堡刘若宰都要去,冀北道参将驻扎的得胜堡是最后一站。

弘赐堡之后,先后是镇边堡和镇川堡。

和之前的弘赐堡相比,这两堡的情况就要复杂许多了。两堡都设立于嘉靖年间,包砖于万历末年,自从设立以来,无论是察哈尔入寇还是建奴肆虐,都未曾被攻破过。而没有了建奴带来的这一场浩劫的摧残,许多丑恶也就无法掩饰了。

相信若不是弘赐堡被屠杀一空,又被一场大火烧成白地,一切都是从头来过,这一番清查之后,内中更不知道会有几多的龌龊。

对待不同的情况,刘若宰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。

到了镇边堡之后,已经是傍晚,顾不得吃晚饭,刘若宰立刻下令校场集合,检阅全军。

检阅全军,这几乎是每一个来军中视察的上官都会做的一件事。不光是边军,包括那账面上还有十几万大军,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京营,每隔一段时间也会点卯,检阅,清查人数。

而将官们几乎无人不吃空饷,于是兵员自然就不足,甚至连点卯的人数都凑不起来。不过将官们自然也是有办法的——雇人。他们找来许多贩夫走卒,做小买卖的生意人,甚至是家里的马夫‘门’子,总之只要是看得出来是个男的,一律拉到校场上凑数。点完卯之后,则是一哄而散,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。

这等情景,就连负责清军的文官都是见怪不怪了。

(快捷键 ←) 上一页:一三六 赴宴(2/2)章节列表(快捷键 →)